微信8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_附近快餐小姐_50米内的鸡窝_全国各地空降上门服务同城约会免费平台

台湾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台水利合作的思考(摘要-第1011期)
发布时间:2025-08-19

郭利颖  黎振东



  台湾地区人口稠密但水土资源有限,水安全保障能力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产业群集与产业转型并行、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用水需求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风险加剧,对供水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规模。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台湾地区极端干旱、风暴、洪水等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升高,加上地形起伏变化大、集水区地势陡峭不易涵养水源、降雨丰枯分布不均等因素,台湾地区面临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配、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多元化挑战。如何与自然共生、适应未来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台湾地区发展的重要考量。
  一、台湾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ㄒ唬┢虮浠退牟蝗范ㄐ栽黾?/div>
  近年来,台湾地区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峻,极端气候事件风险逐年增加,不仅暴雨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干旱缺水问题也时有发生,为水旱灾害防御带来巨大压力。例如,2018年6月曾文水库蓄水率一度降至约2%,2019年3月宝二水库蓄水率也仅为约19%。更为严重的是,2020年丰水期没有台风过境台湾,导致主要水库集水区在6至9月的平均降雨量仅为历史平均值的2至6成。中部区域的永和山水库、鲤鱼潭水库及德基水库,这三座是对新竹、苗栗及台中等地区供水至关重要的水库,截至2021年5月底,三座水库蓄水率均低于3%,水情形势极为严峻1。
  台湾地区“经济部水利署”对2036-2065年降雨情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未来台湾地区降雨将呈现“丰越丰、枯越枯”趋势,预计丰水期雨量将增加3%~9%,枯水期减少6%~12%1。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增加,对科技赋能以保障供水能力、水资源区域调度以提升供水韧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台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老化严重问题,影响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如灌溉渠道多建于日据时代甚至更早,漏水严重且效率低下,同时水库因泥沙淤积而容量锐减,新建水库又面临政治与环保的双重阻力。全台已建水库中,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占比超过70%,其水工机械、混凝土构筑物及监测设备均面临老化的困境,亟需更新维护,确保水库安全与正常运行。此外,离岛地区的海水淡化厂作为重要水资源设施,也面临着老化的问题。其中,马祖各乡海水淡化厂及澎湖马公3000吨海水淡化厂等15座设施已运行近20年,亟需更新改善。虽然台湾地区“行政院”已审核通过相关计划,并启动了部分海水淡化厂的更新工作,但仍有澎湖西屿、七美、白沙、将军等盐井淡化厂待规划更新,以确保离岛地区的供水稳定。
  (三)地质条件恶劣对水库淤积形成巨大压力
  目前,台湾地区由于地形陡峻、地质特性脆弱,加之地震频发和土壤松动等因素,每当台风豪雨来袭,水库上游集水区极易挟带大量泥沙入库。此外,鉴于传统的库区挖掘清淤或抽泥疏浚方式在移除淤土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如道路运输能力有限、交通影响大、高水位作业困难以及淤泥处置不易等,导致清淤速度往往赶不上淤积速度,使得水库淤积问题日益严重。为加速恢复水库库容,台湾地区“经济部”于2016年制订“水库库容有效维持纲要计划”,将石门、曾文及雾社等重要供水水库纳入其中,开展了上游保育减淤,库区水力排砂、陆挖、抽泥,以及下游还砂于河等多项工作。此外,台湾地区“政府”还制定了《水库集水区保育纲要》,提出加强土地管理、坡地保育与生物栖息地改善、造林恢复植被与水土涵养、野溪与坑沟治理、泥石流防治、?;ち执胺郎鞍忧逵俚裙丶ぷ?,旨在通过整体性规划,各水库分年分期持续推进落实,以改善集水区生态环境。
 ?。ㄋ模┏窍缛丝诓罹嘤肴丝诶狭浠贾掠盟峁垢谋?/div>
  依据台湾地区“发展委员会”2020年《台湾地区人口推计(2020至2070年)》预测结果及各区域目标年人口预测结果,台湾地区总人口于2019年达最高峰,随后将呈现人口逐渐减少且老龄化趋势,2070年人口预计比峰值降低1449~1716万人。为应对伴随而来的老龄人口长期照护、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近年来台湾地区持续开放外籍移民入台务工,据统计外籍移民务工人数由2011年的42.5万人,逐年成长至2020年的71万人。另外,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六大城市由于生活便利及产业群聚效应,人口数占台湾地区总人口数的七成左右,城乡人口差距造成产业的磁吸效应,加大市区供水负荷。经评估,公共用水可能受到人口减少影响,但随着外籍移民入台务工人口的增加,预期2036年公共用水需求不会有显著下降。由于人口与产业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供水压力有逐渐提高趋势。
 ?。ㄎ澹┣蛩试吹髋溆攵嘣试纯⒂写晟?/div>
  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不确定性增加、恢复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台湾地区水资源调配机制仍有待完善,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挑战,亟需以多元化方式开发新水源,强化区域水资源的灵活调度,通过建设区域水网促进水资源的联合运用,并综合考虑输水管线加压、管网漏损及成本效益,侧重于北、中、南三大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除传统河流水、水库水及地下水外,台湾地区正积极探索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其中,再生水作为不受降雨影响的水源,对增强枯水期供水韧性至关重要,“政府”正通过制定用水计划、优化奖励措施(如水费减免)鼓励使用再生水。同时,海水淡化也被视为减少降雨依赖的重要策略,规划时考虑地区供水情况,针对高风险或重要产业区,采取合理方式如协调用水大户自用或民间投资运营,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使用和管理,以实现水资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利用。
 ?。┧试唇谠技祭盟讲蛔?/div>
  台湾地区当前供水能力约为每日1187.29万吨,能满足目前用水需求,但存在用水效率不高的问题。加之,考虑气候变化、产业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等因素,预计2036年北、中、南及离岛等区域用水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若不采取额外的供水措施,预计2036年将出现每日约67.59万吨的供水缺口。这要求台湾在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领域需要进行全面优化,以满足现实用水需求。
  在农业用水方面,因其占台湾地区年总用水量的71%左右,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如改善灌溉设施、推广管线灌溉、推动农业用水智慧管理、种植节水型水稻与耕作时期调整等,实现供给端精准配水、需求端节水增效。台湾地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署”正推进“扩大灌区服务范围计划”,旨在通过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调整耕作制度,以期2036年能继续维持现有农业用水水平。
  在工业用水方面,随着工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成为重中之重。台湾地区每日产生的工业废水约达58万立方米,如何将这些废水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有楠梓加工区再生水厂等企业,为工业区综合废水再生利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同时,当地“政府”与“工业局”合作的WASCO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水再生产业的关键技术,提高工业废水使用率,确保工业用水稳定供应。
  在生活用水方面,台湾地区现有的6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生活污水量约272万立方米。为推动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台湾地区“水利署”于台中市福田水资源回收中心进行再生水生产,为邻近地区提供生活次级用水、环境景观用水、工业用水等,并规划将福田水资源回收中心排放的尾水供应台中港工业专业区使用。然而再生水成本远高于现行自来水价,面对台湾地区“政府”财政日益困难、再生水补贴政策推行可行性低的问题,提升再生水的经济可行性,势在必行。
  二、对台水利合作的思考
  针对台湾水资源管理面临的诸多挑战,水利合作可聚焦于台湾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当务之急”,从“流域整体经营管理”“强化科技造水”及“建构西部廊道供水管网”入手,通过“开源、节流、调度、备援及管理”等多维度措施,以实现维持供水稳定、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供水韧性、改善供水环境、提高用水效率、打开用水思路的合作目标。
 ?。ㄒ唬┘忧克饧扔猩枋└赂纳坪献饕晕止┧榷?;
 ?。ǘ┘忧靠萍即葱潞献饕蕴嵘翟趾Ψ烙芰?;
 ?。ㄈ┘忧壳蛩试吹髋浜献饕栽銮抗┧托裕?/div>
 ?。ㄋ模┘忧克饧肪持卫砗献饕蕴嵘┧柿?;
 ?。ㄎ澹┘忧克试唇谠技祭煤献饕蕴岣哂盟?;
  (六)加强推动多元化水资源开发合作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