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浓娣 罗 琳 王忠静 李聪聪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国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供水保障五年规划并加大投入,先后实施人畜饮水、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等工程,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显著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多年的公共政策效应如何,亟需严谨的政策评估予以回答。为精准识别供水工程及相关政策实施的健康效应,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王忠静教授团队合作,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围绕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和“互联网+城乡供水”彭阳模式,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定量评估城乡供水模式变革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供水政策健康效应,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一、西海固地区城乡供水的主要进展
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目前为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由于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群众饮水长期依赖井窖水、苦咸水等分散式供水,严重威胁居民健康,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之一。多年来,宁夏持续开展西海固农村供水攻坚,历经拉水、水窖、集中供水、生态移民、大水源等多个阶段,不断优化城乡供水布局,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让山区群众从“喝水难”向“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一)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
“十一五”起,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专门编制五年规划,统筹考虑城乡饮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改善这一地区基本生存条件。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连续数年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办理建议,并列入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于2012年10月正式开工,总投资39.36亿元,是宁夏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一号”民生工程。
工程通过新建调水工程,将水量丰沛、水质好、水位相对较高的六盘山东麓泾河水引至西海固地区,多年平均引水3980万立方米,其水源工程建设截引点7处,3座水库和74公里输水线路,连通工程建设1221公里管道、7座水厂和35座泵站等,先后连通西海固6个县(区),并与已建和在建的县城供水管网、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连通,成功解决113.5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农村供水人口约占80%,固原市自来水受益村数量在通水后显著增加,从不足70%提升至100%,显著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ǘ盎チ?城乡供水”的智慧化发展
工程进入运行期后,由于供水管网分布广,专业化管护程度低,导致供水不稳定、故障频发、水费收缴困难、财政补贴负担重,距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解决农村供水“最后一百米”难题,彭阳县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社会化服务推动城乡供水管理服务模式转型。多渠道筹资3.1亿元,采用“EPC+O”模式,实施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和设备自动化改造,基本形成以“云、网、端、台”为支撑的智慧水利基础运行环境,打造集运行、调度、监控、维养、缴费、应急于一体的省级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链条自动运行,从水务控制室到百姓手机的全天候在线,从线上预警到线下反馈的全方位服务。
“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应用以来,全县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从80%提高到99.8%,供水保证率从 82% 提高到 96%,管网漏失率由35%降至12%,故障平均处置时间从36小时降低至4小时,年降低运维成本150万元,推进城乡水价统一,水费收缴率从36%提高到99%以上,用水户满意度从65%提高到98%,“节水、降本、增效”效果突出。该模式迅速推广至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县(区),支持劳动力恢复和产业发展,固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约0.70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1.54万元,与前一位的中卫市差距明显缩小。2020年,水利部与宁夏自治区启动“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该模式已应用于宁夏 9县(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供水缴费已超过城镇供水缴费,保障城乡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为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供水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显成效
“好水是百药之王,坏水是万病之源。”工程建设前,受水区内典型水库和地表水水质多为IV类至劣V类,水源区水质为II类,部分区域人们长期饮用井窖水、苦咸水、高氟水等劣质水,易受微生物污染,造成氟斑牙、氟骨症蔓延,易引发腹泻等疾病。工程供水后,百万群众喝上了受人类影响小、矿化度低、品质优良的泾河水,通过“互联网+城乡供水”平台,实时监测水质和预警风险,水质达标率100%,大幅降低因水质问题导致的健康隐患,同时促成了良好的用水卫生习惯。2024年底,宁夏全区实现98%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92%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居全国前列(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4%、规?;こ谈哺桥┐迦丝诒壤?5%),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与全国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水利政策效应评估主要集中在经济、环境、安全等领域,健康效应研究较少。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80%以上的疾病以及33%的死亡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水媒疾病和地方病等显著减少,居民反映饮用后不再出现肚子发涨等不适症状,地方性氟中毒村庄数量呈下降趋势,一些地区氟骨症患病率从12%降低至3%以下,大幅减少群众医疗开支。相关研究指出,饮水安全工程的初期效果可能滞后,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需要多年才能显现。目前,关于供水政策对居民总体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较少,需要在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进一步论证。
三、基于自然实验的健康效应量化评估方法
中南部城乡供水工程实施及其“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应用,为政策效应评估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自然实验”。所谓自然实验,即不是主动设计的实验,而是利用自然界或社会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如机构规则或政策变化、改革实践、工程实施或自然灾害等“外部干预”,引发近似于真正科学实验的场景,为运用观测数据识别政策因果效应提供可能。采用经济、健康、环保等领域常用的计量经济方法——双重差分(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模型,利用自然实验的场景,将样本群体分成“实验组”(受到干预)和“对照组”(未受干预),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差异,量化供水政策干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ㄒ唬┠P图胺桨干杓?/div>
1.模型设定: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按照“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推进,实验组受到政策干预的时间点不一致,为避免单一时间节点分析造成误差,采用多期DID模型(Time-varying DID,又称为多时点DID或异时DID)来评估政策干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设定模型如下:
其中,Health_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i县(区)居民在第t年的平均健康水平,如地区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变量。Treat_it为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城乡供水模式变革这一政策干预实施的虚拟变量,即时间与组别的交互项;回归系数β_1为政策干预带来的健康净效应,即政策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水平指标变化的差异;X ?_it为一系列影响当地居民死亡率的控制变量;v_i为地区固定效应,即不随时间变化的县级层面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λ_t为时间固定效应,表示与地区无关的第t年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ε_it为随机扰动项,表示其他对居民健康水平产生影响但未能被模型捕捉到的部分;β_0为截距向量;β_jt为第j个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
2.基准回归方案:选取供水受益县(区)为实验组,由于2013年以前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故选取条件相似的区县作为对照组。西海固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健康水平与北部城市(银川和石嘴山市)存在差异,选取中南部吴忠、固原和中卫市的剩余区县作为对照组。以工程受益地区通水时间作为政策干预时间点。若为上半年通水,政策干预时间点为当年;若为下半年通水,政策干预时间点为下一年,当地受到工程影响的时段为政策干预时间点及以后。
3.稳健性检验方案:为了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需对其结果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观察政策干预的健康效应是否变化。一是更换样本范围,基准回归方案中并未考虑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的样本,设计将对照组样本范围扩大至宁夏全区的稳健性检验方案。二是更换实验组或对照组。实验组中西吉县、彭阳县及原州区工程供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供水人口占比较小的海原、泾源和隆德县可能存在差异,设计缩小实验组范围的稳健性检验方案3。三是综合考虑方案2和方案3,设置方案4。此外,通过动态效应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一步增强结论的稳健性。
(二)模型基本假设与条件分析
一是随机分组的可比性。应用DID模型需满足平行趋势这一核心假设,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未受到政策干预时,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长期以来,宁夏中南部地区面临饮水困境,固原、中卫、吴忠等地的自然、经济特征和用水模式等具有相似性,2014-2017年城乡供水政策干预逐步覆盖受益县(区),而同期中南部其他地区未直接受到影响,分阶段干预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较强的可比性。同时,城乡供水范围边界清晰,政策干预效应不会扩散到对照组。
二是政策干预的外生性。需确保政策干预对象的分配与被解释变量无直接关联,即实验组的选择独立于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自1972年提出,项目的谋划并非基于工程受益区的居民健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内生因素,而是针对宁夏黄河水难以达到的南部地区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缺水等问题,实施的城乡供水政策干预。
三是避免其他混杂因素干扰。2019年底之后,宁夏各地陆续启动大规模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部中卫和吴忠市高铁通车、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存在较多干扰政策冲击,因此选取该工程通水的前后一段时期(2013-2019年)进行分析,可避免同期其他政策冲击对研究结果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