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并应用“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这一自然实验,基于统计资料选取模型变量,构建多期双重差分健康效应评估模型,定量评估供水政策干预对西海固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海固地区城乡供水模式变革后,显著降低了西海固居民的平均死亡率,评估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为分析类似城乡供水政策的健康效应提供了实证依据,为持续完善城乡供水模式提供了范例和决策支撑,为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ㄒ唬┦堇丛从胙狙∪?/div>
为满足多期DID模型的使用条件,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具备的观测值,以避免小样本偏差,数据还应覆盖各子工程的通水节点(2014-2017年)和工程正式通水前后尽可能长的时段。选取宁夏统计年鉴、美国NASA的MOD13A3植被指数等公开数据资料,其中宁夏统计局自2013年起公布城镇化率、农村人口等数据。由于2019年后宁夏各地受到其他政策干扰较多,选取数据时段为2013-2019年??悸悄谋辈康厍胫心喜康厍匀痪锰跫钜旖洗?,基准回归方案样本范围为中南部固原、中卫、吴忠三市所辖12个县(区),构建模型县级面板数据(共7年84个样本),其中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县(区),如2019年才设立独立统计局的红寺堡区。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1、被解释变量。选取地区平均死亡率作为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2013-2019年,固原、中卫、吴忠三市平均死亡率为5.12‰,其中实验组平均死亡率5.17‰,对照组平均死亡率5.07‰。自2014-2017年实验组各县(区)先后通水以来,实验组平均死亡率下降明显,下降幅度远大于对照组,2017年以后死亡率的上升幅度也小于对照组。
2、核心解释变量。是否受到城乡供水模式变革这一政策干预,模型设置:所在区域通水受益后=1,未通水时=0。
3、控制变量。为更好地衡量核心解释变量带来的健康效应,从人口、经济、环境、教育和医疗五方面选取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对样本区域健康效应的影响。一是人口方面,选取女性人口占比和汉族人口占比等人口结构变量,不同性别在健康行为、寿命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存在差异,女性人口占比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家庭结构间接影响死亡率;同时宁夏中南部是回族聚居区,隆德、海原和同心县汉族占比不足1/3,样本区汉族人口占比存在波动,民族构成通过文化习俗、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影响健康水平。二是经济方面,选取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等变量。较高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支出通常伴随更均等的公共服务,通过改善生活条件和健康投资等有效降低死亡率。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高达1.26万元,财政倾斜保障了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环境方面,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控制变量,恶劣的环境条件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饮用水污染等问题,样本区NDVI仅0.28,植被覆盖率较低,大量裸土、沙漠、稀疏植被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四是教育方面,选取小学毕业率和平均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为控制变量,样本区小学毕业率基本达标,但在校学生数量存在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通常具备更强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同时更易获得高质量工作和收入,从而改善健康状况。五是医疗方面,选取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控制变量,医疗资源可及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样本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1.63人,医疗资源比较薄弱。
二、政策干预的健康效应评估结果
?。ㄒ唬┗蓟毓榧拔冉⌒约煅榻峁?/div>
基于已构建的多期DID模型和变量数据,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为-0.75,表明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情况下,控制地区、时间固定效应后,城乡供水模式的变革使得实验组年均死亡率相较于西海固其他地区显著下降约0.75‰,并且该结果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政策干预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具有显著作用?;蓟毓橹懈鞅淞拷馐土?4.9%的死亡率变动,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汉族人口占比对居民健康效应也有显著性影响,例如,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每提高1000元(2013-2019年样本区每年约增加1065元),当地居民死亡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下降0.16‰,供水模式变革对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是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变量影响幅度的4.7倍,而中南部城乡供水工程总投资39.96亿元(2012-2016年),仅为实验区2.3倍的年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增量,可见健康效益明显。此外,汉族人口占比每提高1%(2013-2019年样本区每年约增加0.99%),死亡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上升0.12‰。
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在1-10%统计水平上显著,同样支持此项政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当地居民死亡率。
(二)动态效应检验
在多期DID模型中,验证平行趋势假设的方式为动态效应检验,以实验组各县(区)通水年份作为基期(政策干预时点=0),分析基准回归方案政策干预前年后的健康效应趋势。政策干预前,健康效应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与0值相交,即政策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变动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平行趋势假设。在政策干预一年后,健康效应就开始显现并显著增强(负值增大),表明政策干预有效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对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产生了4~5年的积极影响。
(三)安慰剂检验
为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变动趋势的差异并非来源于其他政策或随机性因素,需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地区 或时间 安慰剂检验,即构建一个虚拟的政策干预并计算其健康效应。结果表明,虚拟的政策干预县(区)、虚拟时间的政策干预对当地死亡率的影响均不再显著,可验证基准回归结果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且政策实施并不存在前置预期健康效应,进一步验证了真实政策干预“健康效应”的稳健性,检验通过。
?。ㄋ模┕毕茁史治?/div>
采用Shorrocks(1999)的Shaley分解框架,分析各变量对调整后R的边际效用影响,进一步识别对居民健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驱动因素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的贡献率达8.8%,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供水政策干预单独解释了死亡率波动中8.8%的变化,验证了其作为关键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此外,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和汉族人口占比两个变量贡献率为15.0%和12.6%,有较强的解释力;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的贡献率也超过5%,其他变量的健康效应有限。
三、结论与建议
?。ㄒ唬┲饕崧?/div>
聚焦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和“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应用的受益情况,合理选取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和分析时段,从人口、经济、环境、教育和医疗五方面选取控制变量,构建了西海固地区城乡供水模式变革的多期DID模型健康效应评估模型。设置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方案,定量评估政策干预对居民死亡率的影响,表明在控制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供水政策干预使得供水受益县(区)居民死亡率显著降低了0.75‰,基准回归方案结果通过了后续的稳健性检验、动态效应检验以及安慰剂检验,证实了这一城乡供水政策干预显著改善了居民健康水平,且政策干预可持续4~5年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供水政策干预对死亡率降低的贡献,仅略小于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和汉族人口占比变量的影响,大于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小学毕业率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是对居民健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驱动因素。
利用DID模型这一科学评估方法进行政策效果的量化分析,有助于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清晰了解供水政策实效,进一步增强供水基础设施投资的信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相关产业链延伸,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ǘ┯泄亟ㄒ?/div>
目前,宁夏“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以数字治水产业化形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于超过21个省区92个县(市、区),为其他类似区域推动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例,更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6)贡献了中国智慧。为进一步推广供水模式变革对居民健康的积极效应,应用量化评估推动农村供水政策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
二是推行县域统管与专业化运营;
三是强化数字技术应用与智慧管理;
四是积极开展水利政策量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