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水利行业中某些环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多样化特点,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且这些产品或服务可以相互替代。比如,在节水领域,既有滴灌、喷灌等不同技术类型的灌溉设备和服务,又有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实现农业灌溉或工业用水等节水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产品或服务的可互换性。不同市场提供的同类水利产品或服务在功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具有可比性,需求方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在不同供给方之间自由选择。比如,在水利管材供应市场,不同厂家生产的PVC管、PE管等,在规格、性能上基本相似,客户可以根据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因素,在多个供应商之间进行切换。
?。ㄈ┘鄹竦氖谐〉鹘谛?/div>
1.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在该环节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或单一企业完全控制。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水泥、钢材等物资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而波动,企业可根据市场信号调整发展策略。
2.定价权的相对自由。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成本、市场竞争状况和目标利润等因素,自主确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在水利工程咨询服务市场,咨询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情况,自主制定收费标准,通过合理定价来吸引客户,获取市场份额。
三、分环节明晰水利行业自然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环节范围
根据自然垄断和竞争性环节特点,从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产业环节明晰水利行业自然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环节范围。
(一)上游产业环节
水利行业上游产业链是整个行业的基础支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总体上呈现竞争性属性。
1.科研与规划设计。此环节汇聚了众多专业设计院所和科研机构,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为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等工作。比如,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阶段,相关单位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模拟分析,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调水路线和工程规模。该环节属于竞争性环节,众多主体在市场中凭借自身优势竞争项目,不存在自然垄断现象。
2.设备及材料供应。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市场上有大量市场主体生产输水管道、水处理设备、检测仪器、建筑材料等,彼此相互竞争。比如,生产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市场主体,为供(输)水工程提供管材;专业制造污水处理设备的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这些市场主体在产品质量、价格、技术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推动行业不断进步,属于竞争性环节。
3.水文监测与数据服务。水文监测是通过对水位、流量、水质、降水等水文要素进行实时监测,收集大量基础数据,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依据,也用于水资源评价、防洪抗旱决策等。虽然部分国家级、省级的水文监测网络由政府主导建设和维护,但在数据处理、分析以及衍生的数据服务方面,有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竞争,利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提供差异化服务,整体倾向于竞争性。
4.水资源勘察与评估。专业勘察团队运用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调查等技术手段,确定水资源的储存量、补给来源和可开采量,评估机构再根据勘察结果,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为水利项目的立项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各类勘察和评估单位凭借专业技术和经验在市场中承接业务,此环节也属于竞争性环节。
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存在大量具备不同资质与规模的建筑施工、监理、咨询企业,它们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有能力承接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和退出壁垒相对较低,新企业可凭自身条件进入,经营不善时也能较顺利退出。产品或服务具有可替代性,不同企业提供的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业主可根据价格、工期、资质等因素自由选择相关主体。
?。ǘ┲杏尾祷方?/div>
水利行业中游产业链是连接上游基础支撑与下游终端服务的关键纽带,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水源取水、输配水和大型水利枢纽运营等,总体上倾向于自然垄断。
1.水源取水。水利工程对水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建设取水工程和设施,前期投入规模大,沉淀成本高,对潜在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壁垒。同时,因特定区域的水资源总量有限,对取水口布局和规模有严格限制,若多个主体无序竞争取水,会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因此,水利工程水源取水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属性??悸撬慈∷褪渑渌慕裘芰担绻哂赏恢魈迨凳?,容易形成“资源垄断”,建议库网分开,由不同主体独立运营。
2.输配水。建设输配水网络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建成后,由单一主体运营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网络效用。同时,随着供水范围扩大和供水量增加,单位供水成本会不断下降,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进行集中建设和运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成本最小化。因此,输配水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属性,应坚持“网输统一”,将水网运营所涉及的建设、维护、管理等各项工作,与水资源的调配、输送等统一交由一个主体实施,包括国家、区域水网的水资源输送以及原水水库向自来水厂的水资源输送等。
3.大型水利枢纽运营。大型水利枢纽关乎国计民生,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属于自然垄断。比如,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往往承担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统一调度管理,若由多家竞争运营,易导致调度混乱,不仅难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更影响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随着供水量、发电量等业务规模扩大,单一水利枢纽运营主体的成本将持续降低。
?。ㄈ┫掠尾祷方?/div>
水利行业下游产业链聚焦供水终端,涉及到水务行业,包括终端供水、废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总体上自然垄断和竞争性并存。
1.终端供水。该环节直接面向各类用水户,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常只有一家供水企业负责整个区域的供水任务。比如,在大多数城市,居民和企业只能从当地的自来水公司获取日常用水,这是因为重新铺设一套供水管道网络成本极高,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自然垄断使得供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定价权,在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需要强化监管。
2.废污水处理。主要是对污水或者废水等进行收集、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可回用标准。大型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主干管网具有自然垄断特性,需要集中的处理设施和完善的收集系统,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同时,统一规划管理能更好地实现废污水有效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但是,在废污水处理技术服务、设备维护等方面,可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效率,属于竞争性环节。
3.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依赖较大规?;∩枋┙ㄉ韬屯骋坏髋湓擞?,需要建立专门管网将再生水输送到用户端,与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紧密关联,强化统一运营与管理可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再生水管网建设、运营以及输送的自然垄断属性较为明显。但是,在再生水利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以及制水等方面可引入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属于竞争性环节。
4.用水权交易。从用水权获取看,用水户在初始水权分配后,若有额外用水需求,需在公开市场与其他需求方竞争购买用水权,需求方会基于自身用水需求与成本考量,在价格、交易时机等方面展开博弈;而在用水权流转后的再交易环节,已获得用水权的主体,为追求用水权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样会在市场上围绕用水权交易价格、用水时段等进行竞争,充分展现出其竞争性环节属性。
综上所述,推进水利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可按照“放开两端、管住中间,库网分开、网输统一”的思路,逐步展开,对于具体环节的再次细分可根据实际需求予以调整。水利行业上游产业环节呈现竞争态势,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应加快制度建设,促进改革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利行业中游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突出,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在水利行业下游产业中,终端供水、废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部分环节具有自然垄断特性,需要强化独立运营和监管;而在用水权交易、再生水制水等其他可竞争环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